乌衣巷(乌衣巷txt百度网盘)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乌衣巷典故由来:乌衣巷,金陵(今江苏南京)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典故有三种说法:
一、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
二、这里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乌衣巷。
三、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乌衣巷》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朱雀桥边,野草野花肆意生长,夕阳的余晖此时正映照在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上。从前在王导、谢安、晋相等那些世家大族家中筑巢做窝的燕子们,如今却飞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
全诗原文如下: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主要是静景,利用“野草花”、“夕阳斜”这些物象,烘托出一派荒凉、衰败、惨淡的气氛。后两句则写的是动景,通过对燕子转移筑巢的画面描写,展现出一种前事尽散,物是人非之感,也表现出诗人对此番景象的无限感慨。
作为一首咏史怀古的代表诗作,《乌衣巷》这首诗全诗都为写景,诗人巧妙的将燕子这一物象当作历史的见证者,表达出荣华富贵难以永保,沧海桑田的现实,全诗言浅却意深,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