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王之涣诗意)

bstpd3个月前 (06-16)诗词语录24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朝·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旗亭画壁”的“异”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当时此诗即受到人们的喜爱。

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这真可谓神思妙想,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诗人的这种描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了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法。透视法的视觉印象是,凡视线以下的物体,距离愈远,它在画面上的位置愈高。黄河只是在地面流,无论如何不会与天相接,但是,当王之涣由下游纵目向上游观望,随着视线的延伸,却觉得脚下的黄河愈远愈高,以至于“远”“上”到“白云间”。

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这种视像去创作,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摄取的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线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摄取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第二句仍接着写景。“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远处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整个意象悲壮而苍凉。诗写到这里,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撷取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正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进行环境烘托。

三、四两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边地环境的荒凉,令将士们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杨柳》伤离曲调,更使将士们乡愁难禁。但是,如仅仅只是在那里一味地“怨”“杨柳”,则本诗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种情调。这两句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何须”二字作转:玉门关外这样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无法折杨柳寄情,既然如此,羌笛有什么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两句诗中,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又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悲中不失其壮,慷慨悲凉,与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情调显然不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

相关文章

观沧海赏析(观沧海诗词鉴赏)

《观沧海》古诗赏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曹操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

白居易《长相思》(白居易《长相思》是歌行体吗)

《长相思·九月西风兴》唐 白居易原文: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

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处处埋忠骨下一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

现代古诗大全300首(诗三百首300首)

唐诗《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 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改成现代诗:《秋登...

寒梅傲骨经典句子(寒梅傲骨经典句子摘抄)

寒梅傲骨经典句子(寒梅傲骨经典句子摘抄)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nbs...

仓央嘉措最美的六首诗(仓央嘉措的最美的十首诗)

诗有:《无题》我终于明白世间有一种思绪无法用言语形容粗犷而忧伤回声的千结百绕而守候的是执着 一如月光下的高原一抹淡淡痴痴的笑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在你的清辉下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