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左传》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历史散文名作,是历史和文学自然融合的典范。
“烛之武退秦师”一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历史上有名的几部史书对此记载视角各异,繁简有别,表现各异。通过比较明显看出,《烛之武退秦师》作为记事写人的历史散文名篇,是历史的冷静和文学的热情的高度融合。
第一,历史的冷静。《烛之武退秦师》不拘泥于一国之历史,视野广阔。
《春秋》记述此事只有一句:“晋人、秦人围郑。”可见孔子是从鲁国历史的角度记述的,而且明显是只记事,不写人。所以秦晋围郑这样的大事自然比不上“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晋侯、秦伯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也只淹没在“晋人”“秦人”中。这件事在《史记》中出现在两篇作品中,即《史记?秦本纪》和《史记?晋世家》。
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中,涉及三个国家,秦国,晋国和郑国。
有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但实际上秦晋并不见得真有那么“好”,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系列的政治联姻而已,友好邦交甚至几度决裂,这里面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也是秦之所以能被“退”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秦晋亲如一家,任你怎么游说,该打还是要打的。
烛之武能成功,并不是靠口才,而是对局势的透彻分析。国与国之间,很少存在什么意气之争,秦国之所以跟着晋国攻打郑国,并不是因为友好邻邦哥们义气,而是觉得在战争中可以获取一些利益。
按照原本的形势,郑国被灭,晋国吃肉,秦国跟着喝点汤。而烛之武告诉秦穆公,如果保住郑国,晋国吃不到肉,秦穆公却可以吃到,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之前和晋国的约定什么的都见鬼去吧。何况那时候晋文公已经成为霸主,若是再得了一个郑国,实力就更加庞大,这样的结果对秦国也不是好事。
秦国不但退兵了,还把郑国保护起来,晋国随便换一个人也不干,但是这个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国既没继续进攻郑国,也没反戈进攻秦国。郑国虽然没灭掉,但是威慑作用已经起到了,事实上从此以后
的一段时间内
(注1)郑国也一直是晋国的追随者。对于秦国,怎么也算盟友,还是亲戚,不战的结果自然是比战要好。从长远和大局考虑,晋国也只能退兵了。注1:感谢
@水云吟
指出谬误,其实只是一段时间,并非“一直”,因为“一直”太久,郑国都没能“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