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宋苏轼两两归鸿欲破群)
第二首写大雁北飞,将大雁拟人化给予了人的情感,掉队的大雁比喻成北归人将画与现实相结合,在第三四句的时候,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描绘出大雁不愿北飞对江南的美景和江南的气候恋恋不舍的感觉,诗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寄托给大燕雁,认为大雁是知道北方寒冷,所以不愿意北飞。
将整幅画由静态的画面变为动态的体现,虽然这首诗整体上不如第一首家喻户晓,但是新颖的立意和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切入角度,也为这首诗增加了不少色彩。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通过这首诗在阅读时眼前浮现了,盎然的春意带着微风迎面袭来,桃花伴随着竹叶欣然开放,形成了红绿交织的鲜明对比,早已经开化的河水里,鸭子在游泳,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春天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眼前浮现的是:江南仲春景色。疏落的翠竹,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还有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此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前两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后两句“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1《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江面早春时节的景色,作者通过对竹、桃花、春江水、鸭、篓篙、芦芽的描写,描绘出了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在那江边,蒌蒿长得满地都是,小小的芦苇也长出了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