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张若虚是哪里人)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经历唐睿宗、武周时期,成名于唐中宗时期,在唐玄宗时期尚在世,曾任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这段让人嘘唏的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
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
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结局是寿终正寝了
张若虚生于公元660年,公元720年去世,享年六十岁。
张若虚,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著有作品《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等。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对于张若虚这个人,如今很多诗歌爱好者应该并不会感到陌生,他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更是让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张若虚个人的经历,人们知道的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的史料中对于他的介绍也只有寥寥几笔带过。 虽然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得到他相关的思想感情,他通过诗歌的创作表达了对生活单纯而明净的向往,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诗句也成为了唐朝非常有特色的作品之一。
张若虚人如其名,当真是“深藏若虚”,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都是嗜酒如狂的人,张若虚既与他们齐名,想必也是好酒量。张若虚一生既不图名,也不图利,是个真正淡泊于世的人,既没有像贺知章那样做了朝中大官,也没有像张旭那样在当时就声名鹊起。据记载,张若虚只当过“兖州兵曹”,是个不起眼的小官。
虽然张若虚官职不高,诗也只传下来两首,但仅凭《春江花月夜》就足以名垂千古。当然,张若虚的另一首《代答闺梦还》虽然不如《春江花月夜》有名,但也很有文学价值。
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曾任兖州兵曹。[1]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3]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