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三年级)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囊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传统的祭龙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过世。故事中说,屈原为了抗议当时的腐败和昏庸政治,投江自尽。
百姓听闻后为了防止鱼虾侵吞他的遗体,便以糯米和艾草粽子投入江中,同时划龙舟来掩护。现今的端午节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的民俗盛宴,承载着人们的传统情感和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从先秦两汉形成、南北朝确立、隋唐繁荣到明清普及,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在广大汉族地区广泛传播,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
2009年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端阳节、重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关于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咬食他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因此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挂艾草和饮雄黄酒则是为了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健康。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爱国、团结、和谐等价值观的追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能够品尝到美味的粽子,还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浴兰节,民间主要的说法是因为在古代,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为防止生病,古人就在此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如汉代典籍《大戴礼》中就说:“午日以兰汤沐浴”,而《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