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清明节最简短的来历(清明节最简短的来历英语版)

bstpd3个月前 (07-07)诗词语录3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最早是帝王将相的“祭祀”之礼,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普通百姓才开始效仿。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射柳、蚕花会、扫墓。其中踏青、扫墓、祭祖最为常见。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自发性的为清明节准备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纸钱、香烛、水果点心等进行祭奠,用来向逝者表示自己的思念。同时也会在闲暇时间结交三五好友去郊外踏青,享受春天的气息。踏青、扫墓这两大主题一直传承至今。它除了是个 “节日”,还是一个“节气”。正如杜牧笔下的《清明》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该句诗就是对清明时节天气情况的最好写照。

相关文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下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后半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中最后两句。全词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一...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归园田居其一ppt)

是高中的课文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杨贵妃为什么恨李白(李白算不算中国人)

杨贵妃非常喜欢李白的《清平调》,高力士趁机搬弄是非说:“我原以为您会因为这三首诗恨李白入骨,没想到居然还反复吟诵!”杨贵妃很惊讶地问这诗怎么了,高力士说:“第二首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

西厢记作者(西厢记作者是元稹还是王实甫)

王实甫元曲《西厢记》取材于《莺莺传》,其作者为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12...

时过境迁(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你已不是当初的少年)

时过境迁,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 guò jìng qiān,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例句:真是时过境迁,几年没回来,家乡的变化这么大。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真是时光境迁,沧海桑田词语释义...

出版诗集需要多少首诗(出一本诗集)

要出版一本诗集,首先需要写作。可以先列出主题,有计划地写下来。然后,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质量。接下来,可以找一些出版社或者自出版来发行。在发行前,需要考虑诗集的封面设计和排版。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