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义日积月累)
君子喻于义,等于:君子,以义喻,意思是:(对于)君子,(可以)用义来使他明白(道理)。
句中的喻,本意是明白,了解,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明白。
这里的喻是晓喻、使……明白的意思。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君子转物。
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
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曾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章﹐他用“义利之辨”来讲儒释区别,以说明自己为学的理论根据。听者都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朱熹又请陆九渊书写讲义《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将讲义刻于石以作纪念。
意思是君子懂得利用象征意义来表达道义的真谛,而小人却只会将事物的意义降低到个人的利益层面。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在看待事物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君子遵循道义,懂得大道而行,在表达观点时会借助象征来传递精神内涵,强调道德和价值观念。而小人则只考虑个人利益,看待事物片面,无法理解和体现精神内涵。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出自《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