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小石潭记
唐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初见感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人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水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是不平的岩石,“岩”是大块的石头,这些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翠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相互缠绕、连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蔓,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生机盎然的的景致展现在人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变化:写了小石潭青树翠蔓,竹树环合的环境.作者初见小石潭是的心情是心中感到快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而后来看见小石潭上凄清的环境,又触发了忧伤苦闷之情.所以作者是先乐后忧.
原文句子:心乐之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