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意在说明,生活中,往往由于立足点不同,对事物得出的印象其实是片面的。要想知道事物的全貌,就必须跳脱出事物之外去观察。
就像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到的,置身庐山内,得到的峰和岭的印象都不能代表庐山的真貌。
这种感悟因山而起,其实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盲人摸象说明的哲理是有共同之处的。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相同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如若看清事物本来面目,须置身于事物之外,才把事物悟透事物的本质。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著名豪放派大词人,苏东坡力作。自古以来,被奉为经典,千古流传。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1.《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译文: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3.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的诗意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一首七绝,内容是描写庐山景色。庐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在长江南岸,与鄱阳湖遥相对峙,景色奇秀。从内容说,此诗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也寓含着人生的哲理。从感情上说,它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认识事物方法的反思和认识事物一般化的教训,具有普遍意义。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诗意: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全诗的诗意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