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bstpd3个月前 (08-04)诗词语录8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意在说明,生活中,往往由于立足点不同,对事物得出的印象其实是片面的。要想知道事物的全貌,就必须跳脱出事物之外去观察。

就像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到的,置身庐山内,得到的峰和岭的印象都不能代表庐山的真貌。

这种感悟因山而起,其实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盲人摸象说明的哲理是有共同之处的。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相同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如若看清事物本来面目,须置身于事物之外,才把事物悟透事物的本质。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著名豪放派大词人,苏东坡力作。自古以来,被奉为经典,千古流传。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1.《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译文: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3.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的诗意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一首七绝,内容是描写庐山景色。庐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在长江南岸,与鄱阳湖遥相对峙,景色奇秀。从内容说,此诗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也寓含着人生的哲理。从感情上说,它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认识事物方法的反思和认识事物一般化的教训,具有普遍意义。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诗意: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全诗的诗意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文章

端午(端午节)

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

陶渊明最有名的诗(陶渊明最有名的诗悠然见南山)

我认为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为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我们感悟到了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和济世心胸!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

陆游与唐婉 钗头凤(陆游与唐婉 钗头凤什么意思)

这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陆游的词大气中带有伤感与无奈,唐琬的词娟秀中饱含深情,男女有别吗,作风不同,唐琬情感更忧...

关于秋雨的诗句古诗(关于秋雨的诗句古诗三年级)

关于秋雨的古诗有:1.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2.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出自宋代方岳的《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描写秋雨的古诗句:1、《秋雨》~温庭筠云满...

描写冬天的四字词语(鹅毛大雪是描写冬天的四字词语)

积雪封霜,冰天雪窑,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千里冰封,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寒冬腊月,银装素裹,寒风刺骨,傲雪凌霜,雪兆丰年,风雪交加,寒气逼人,阳春白雪,玉树琼枝,积萤映雪,大雪纷飞,林寒洞肃。...

示儿古诗的意思翻译(示儿的全诗解释)

古文中“见”的意思和读音jiàn①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牛未~羊也.”②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不相识.”③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④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