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在歧路(无为在歧路全诗)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 无需在岔路口分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出自]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歧路之涕零”出自唐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句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有视离别为无物之胸怀,常与晋阮籍“穷途之恸哭”对比共用。
这是个问题,“【儿女】共沾巾”确实不好理解,全文是王勃送杜少府,儿女解为子女和情人好象都说不通。“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是说“不需要”还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反正这句话挺令人费解,去掉了这句,全诗反而通顺,但去掉这句,全诗又象是失去了灵魂。
回过头来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知己】,王勃和杜少府是知己么,如果是知己,儿女共沾巾怕就不雅了,既使王勃确有此兴趣,也不致于昭告天下吧。杜少府用现在的话可能就是“杜科长”、“杜队长”,是很客套的官场话,我怀疑王勃都不一定叫的出对方的名字,就囫囵而过称个姓加官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和我们现在的官话一模一样,就是说,王勃和杜少府就纯是同事关系,根本谈不上什么私交,所谓的送别也只是例行公事。
那么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一次例行公事的送别激起了王勃内心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激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蜀州让王勃产生了神秘的向往,他是在幻想自己去了蜀州,马上又联想(白日梦更准确):“我若去了天府的蜀州,还有谁能记得我,谁才是我真正的知音”,继续往下联想:在十字路口(歧路),子女和母亲撒泪告别。王勃心底突然明白了,唯有母亲才是自己唯一的知音。十字路口有生死离别之意,在这首诗里,王勃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自己的远行和死亡。
人的意志、思想、感情能不能由自己决定,还是命中注定?唯有诗人可以看到命运。
用不着在分手的路口,象情人离别的时候一样儿女情长,哭哭啼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