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李清照(点绛唇李清照翻译)
点绛唇·闺思
宋代: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草一作:芳)
标签
宋词精选、闺怨、伤春、伤别
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
题目中“点绛唇”的意思是指在嘴唇上点上深红色的颜料,使唇色显得更加鲜艳、红润。在古代,点绛唇是一种妆容,在女性美容中很常见。现在,点唇也是一种化妆技巧,可以通过口红或唇彩来实现。
点绛唇是一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女性娇艳动人的嘴唇。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称为“唇点”的一种妆饰方式,即用绛色或胭脂涂在唇上,使唇部显得红润艳丽。点绛唇这个词在诗、词、曲中经常出现,并被赞美为女性之美的代表。点绛唇不仅仅描绘了一种唇部装饰,更普遍地指向了一种娇美的女性形象。它暗示了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风情,使人想起那些古代富家闺秀的仪态万方。在现代社会,点绛唇仍然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常常用来形容女性娇美的容貌和清新的气质
点绛唇是一个词牌名,也是古代化妆技巧之一。
从字面上来看,“点唇”指女子用胭脂等化妆品点抹嘴唇,“绛”则表示红色。因此,“点绛唇”的意思就是涂口红或唇膏,使嘴唇变得鲜艳红润。
在文学艺术中,“点绛唇”也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娇艳。
点绛唇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妆饰娇艳的红唇。它形容女子妆容精致,嘴唇涂抹的红色鲜艳夺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动人,妆饰精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外表美丽、精致,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曲牌名。
按《点绛唇》原出于词体,南调引内,用词之全阙,即《琵琶记》“月淡星稀”可证。元人将词之前半阙通章叶韵,为北调体,即首阙通行之格也。第三阙,董解元《西厢》系北调,亦用南体,仅见于此。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
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
代表作有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等。别名十八香、点樱桃、沙头雨 等词牌名点绛唇字数四十一、四十三始兴年代南唐流行年代宋代
点绛唇是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但亦有作平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