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上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啥意思)
说的是“重阳节”。源自: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形式和用具。
王维这首诗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上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一人指:王维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的是王维。这是因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王维自己不在内。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出。王维那时候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市与北京长安中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边,因此称家乡的兄弟为山东省兄弟。
此诗写成了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型,写在他乡异土日常生活的孤寂凄然,因此时刻怀乡思人,碰到新春佳节良辰美景,想念加倍。
然后诗一跃而写远在老家的兄弟,依照重阳的风俗习惯而攀登时,也在思念自身,诗情画意不断弹跳,委婉低沉,既质朴当然,又波折生姿。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他是盛唐时期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的大诗人。他那首《阳关三叠》(即《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传唱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是音乐会上常常上演的曲目。他弹奏琵琶的水平,超过专业的乐师,可以打动公主。传为他创作的琵琶曲《郁轮袍》(即《霸王卸甲》),流传至今。他还是著名的画家、“南宗”山水之祖。
古代文人能画的不少,但画到王维这个水平的不多;古代画家能诗也的不少,但能写到王维这种境界的也不多。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好说明了王维画有高出一般画师的意境。他首创水墨淡彩山水,一变魏、晋以来的勾斫画法为破墨渲淡,为后世文人画家所继承。后世文人画家对他推崇备至,苏轼甚至评价他在吴道子之上。
王维对自己的绘画还是比较自负的,他不像阎立本,被当成画师就气急败坏,他说自己“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还以画师为荣。
宋代以后,中国山水画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画院画家为主体的工细青绿山水派。此派被称为“北宗”,以唐李思训为祖。一是以文人野士为主体的文人水墨淡彩山水派。此派被称为“南宗”,以王维为祖。
他的作品,宋《宣和画谱》著录有《山庄图》《山居图》《剑阁图》《雪山图》《渔市图》《维摩诘图》《群峰雪霁图》等一百二十件。今存有《雪溪图》《伏生授经图》《长江积雪图》等。
上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出自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少一人”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也就是王维。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遍插茱萸五十年的人呀。
1.因为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谜语,而且在这句谜语中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这是其中一种版本。
2.有些版本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是齐庄公,而有些版本中则没有指代特定的人。
下一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而“一人”指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登鹳雀楼》整句话的意思是:站在鹳雀楼上,四周都插满了茱萸,唯独我一个人却感受不到这种浓郁的气息。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的是王维。这是因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王维自己。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王维自己。诗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