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第一篇,记载鲁隐公元年,发生在郑国的兄弟相争的历史。
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击败自己的弟弟共叔段。
郑伯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庄公,他的母亲从小偏爱弟弟段。段在母亲的偏爱下越发猖狂,违规修建城墙,蓄养军队,甚至密谋造反。
郑庄公一直隐忍不发,直到被逼无奈,才出手击败段,把他赶出郑国。
《郑伯克段于鄢》是高中文言文,比较难理解,不适合初中生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初中列为第四学段,第四学段要求初中生掌握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如生《咏雪》、《孙权劝学》、《卖油翁》等,故事浅显易懂,学生掌握的是文言文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古文打下基础。
到了九年级(初三)时,古文相对难点,如老子、孟子的文章。之所以初中古文不难,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有关。
目前使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不管初中还是高中都没有这一篇。
大隧之外,其乐也融融,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
《郑伯克段于鄢》是《诗经》中的一篇古代诗歌,属于《鄘风》。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郑伯:指郑国的国君,即郑武公。
克段:克,压服、征服;段,指鄢国的国君。表示郑武公征服了鄢国。
于鄢:到达鄢国。
赤舄:舄,鞋;赤,红色的。这里指红色的舄鞋,是形容郑武公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
弁蔑:弁,古代贵族所戴的头饰;蔑,蔑视、轻蔑。表示鄢国的国君对郑武公佩戴的头饰表示轻蔑。
鄢人:指鄢国的百姓。
设瓮:设立陶瓮作为边界标志。这里表示郑武公来到鄢国后,鄢国的百姓设立了陶瓮作为边界标志,以示敬意。
兄弟:指鄢国的国君和郑武公是兄弟。据《左传》记载,郑武公的母亲是鄢国的公主,所以他们是异父兄弟。
斯追:斯,这;追,表示追求、效法。意思是郑武公效法鄢国的国君,与他和睦共处。
鄢人悖田:悖,违背、不顺从;田,指土地。表示鄢国的百姓不再种田,不履行农民的职责。
陵佐于殷:陵,忽略、轻视;佐,辅助、帮助;殷,指殷商。表示鄢国的国君轻视郑武公,不再提供帮助。
郑伯怒猊温泽畔:怒,生气、愤怒;猊,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温泽,指温柔的湖泊。这里表示郑武公生气到湖边,神兽猊也感到愤怒。
岁既稔,亳社稷膏:岁既稔,一年的收成已经丰富;亳社稷膏,亳(音bó)指豫州的都城,社稷指国家的神明。表示郑国的国家祭祀获得了丰厚的祭品,国家安定繁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难道;曰,说;与子同裳,与你们穿同样的衣服。这里表示郑武公向鄢国国君宣示,他们虽然和平相处,但并不是没有力量和实力。
于嗟尔远兮:于嗟,感叹;尔远兮,你们离得很远。这里表示郑武公感叹和表达遗憾,鄢国虽然与郑国相邻,但却离得很远。
不愧于飞而宇:不愧,不辜负;飞,指鸟类;宇,指高空。表示鄢国的国君对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不辜负,就像飞鸟般高居宇宙之间。
嗟尔介余:嗟,叹息;介,虽然。表示鄢国国君叹息,虽然自己兢兢业业,但仍然不能与郑武公相提并论。
行事匪躬:行事,指行动;匪,非、不是;躬,指身体。表示鄢国国君在处理政务上不够尽心尽力。
中心藏公:中心,心灵深处;藏,隐藏、埋藏;公,指郑武公。表示鄢国国君对于郑武公的心意深藏在内。
诚既勿忒:诚既,真实如此;勿忒,不误差。表示鄢国国君的心意是真实如此,没有任何差错。
王事靡盬:王事,指国家大事;靡盬,杂乱无章。表示鄢国国君处理国家大事时杂乱无章,不够有条理。
言寤言哤:言寤,说醒了;言哤,说错了。表示鄢国国君在言语上说醒了自己,发现自己说错了。
既言既笑:既言,刚说;既笑,刚笑。表示鄢国国君在一开始说话时是开心的。
以色行言:以色,以表情、态度示意;行言,行动与言语。表示鄢国国君的言行一致。
虽将遄狂:虽,虽然;将,即将;遄狂,匆忙奔走。表示鄢国国君虽然匆忙奔忙。
不迕王命:不,表示否定;迕,违背。表示鄢国国君没有违背郑武公的命令。
尔舅氏政:尔,你们;舅氏,舅家。表示鄢国国君表示他们是郑武公的亲属。
维心多忧:维,表示连词;多,很多;忧,忧虑。表示他们内心有很多忧虑。
何以语父?:何以,用什么方式;语父,与父亲交流。表示鄢国国君问郑武公应该用什么方式与父亲交流。
郑伯不治:不治,无法处理。表示郑武公无法处理这个问题。
既替余以蕃:既替余,替代我们;以蕃,以繁衍。表示郑武公替代了鄢国的国君,在鄢国执政。
又召余以孚:又召余,再次招募我们;以孚,以诚信。表示郑武公再次招募我们,以诚信侍奉他。
于嗟彼月:于嗟,感叹;彼,那个;月,指明月。表示郑武公感叹那个明月之美。
余生三年:余生,我还活着;三年,三年时间。表示郑武公还有三年的时间。
不忍说也:不忍,不忍心;说,提及。表示郑武公不忍心提及。
郑伯克段于鄢这首诗表达了郑武公征服鄢国后的心情和对鄢国国君的思考。整首诗以感叹和问答的形式展开,反映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郑武公的统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