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作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来历、习俗和传说非常丰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 来历: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悲剧命运和爱国精神被后人传颂不衰。据传,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2. 习俗: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吃粽子、挂艾叶、划龙舟、喝雄黄酒等。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据传,粽子是为了防止鱼妖等恶鬼侵袭而发明的,里面包裹着糯米、肉、豆沙等馅料,味道鲜美。挂艾叶则是为了驱邪避瘟,艾叶有驱蚊、祛病的作用。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追忆历史,展示团队协作精神。喝雄黄酒则是为了消瘀解毒,预防疾病。
3. 传说:端午节有很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据传,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因为反对贪官污吏的腐败统治,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流放,最终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为了挽救屈原的灵魂,人们划龙舟、敲鼓、放烟火,以驱赶可能会侵扰屈原的鱼妖等恶鬼。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比如说有龙把屈原的身体带走了,有粽子投到江里面,被鱼妖吃掉等等。这些传说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来历和习俗:
1. 传说:传说端午节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屈原因言不合被贬于南方,深感疾苦民众生活遭受的压迫,于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身江中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这个日子,以赛龙舟、食粽子、挂菖蒲等方式纪念屈原。
2. 来历:端午节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时期,即五月初五是为了祭祀江神和龙神、躲避瘟疫和恶鬼之日。到了唐朝开始逐渐与屈原、龙舟等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节日。
3. 习俗:端午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等。此外,还有清晨用艾蒿水洗头、挂艾草等对身体健康、辟邪驱鬼的习俗。也有一些地方习俗,如浙江的煮鸡蛋、福建的下河、广东的炸南瓜饼等。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值得庆祝和纪念的重要传统节日,它的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是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享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寒。
二、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信仰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