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于东山之上_月出于东山之上句式翻译
月出于东山之上——暗示自己才华出众,非一般人能比.徘徊于斗牛之间——隐藏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以我认为,这是在报怨自己精忠为国,却惨遭贬谪,天道不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月亮是从东山那边升起的。徘徊于斗牛之间,斗指的是北斗星,牛是牛郎星, 升起的月亮在北斗星和牛郎星之间运行。
拟人
将月亮当成人来写,因为只有人才会徘徊。
注: 斗牛:28星宿之一
作用: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使文章更加生动。
赋予了月亮人的特点,悄悄地从东山之上爬出来,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当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啦!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原文节选如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如下: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赏析
全文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