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写作背景
作者范成大
创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这时期,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原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各组可称为组诗。因此获得“田园诗人”的称号。《四时田园杂兴》把自陶渊明以来至唐王维、储光羲、孟浩然、韦应物等描写农村田园的诗歌传统,以及自《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直到唐代“新乐府”诗派着力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变古体为七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卓越的创造性。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为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成大在石湖养病时开始创作,“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并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钱钟书《宋诗选注》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的主要内容:白天出门,在田里锄草,而晚上就在家里揉搓麻线;村庄里年轻的男女都不得闲,负责各自的家务劳动;小孩子不会耕也不会织,但也在茂盛的桑树树荫底下学着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31》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田园诗。杜牧生活在唐代中期,大约是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这首诗描绘了四季的农田景色和农民的劳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杜牧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四季的变化和农田的美丽。这首诗体现了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人文情感。
回答如下:《四时田园杂兴其31》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作品。具体的创作时间暂无确切记录,但刘禹锡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公元805年),可以推测该作品大致创作于8-9世纪之间。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