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陶渊明归园田居二_陶渊明归园田居二鉴赏

主旨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为何而归: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从何而归:官场。

归向何处:田园。

出自:陶渊明[魏晋时期]《归园田居·其一》。

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释义: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相关文章

二的拼音(干的拼音)

是四声。拼音:èr“2”是“二”的小写,所以读“二”的拼音(èr)。“二”是汉语汉字。是汉字中数字一至十数字中的一员,阿拉伯数字为2。2的大写:贰读作èr,本意是指副;也是"二"的大写...

情人不能相见但思念的句子(情人不能相见但思念的句子有哪些)

《君欲去,归日何时》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东坡,他将想念却不能相见的痛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写道:“君欲去,归日何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空余恨,满江风。”他在这里传达了对离别恋人的思念...

借问酒家何处有下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全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下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全诗)

下一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整首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

中秋月 宋 苏轼(中秋月宋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中秋月》是一首写中秋佳节的小词,主要描写了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

《泊秦淮》(《泊秦淮》拼音版)

泊秦淮杜牧 〔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

赞美雪的诗句唯美全诗(赞美雪的诗句古诗全篇)

1、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多写雪的诗句:1、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