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译文_乌衣巷刘禹锡朗读视频
原文:《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花】此为开花之意,做动词用【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南京
【原诗】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 (唐)刘禹锡《乌衣巷》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 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时成为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 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谈不上讽刺,是对世事变迁,繁华无常的感慨。
乌衣巷 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创作背景: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站在朱雀桥上,凭吊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但是转眼之间,现在的朱雀桥荒草丛生,各种荒凉数也数不清楚,并且感古伤今。
首先,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在朱雀桥边,长满了各种野草,小花显得不尽荒凉,在乌衣巷的巷口断壁残垣更是夕阳斜照”后两句写的是“旧时(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两家堂前的燕子,现在却都筑巢在平常的百姓人家”。
这首诗其实一方面表现了今昔的沧桑巨变,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隐含着对豪门王族的嘲讽与警告。但是整首诗是以景写情,全首诗都是在写景,但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以小见大的方法表现出刘禹锡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全诗对仗工整,善于运用对比、反衬、以小写大的手法,虽然是简单的一首诗,但是却蕴含着大大的智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是的,刘禹锡怼天怼地,不屈不挠地讥讽权贵,绝不是因为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衮衮诸公,在无情的时间面前还不是转瞬即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一个浪花都翻不起。沧海桑田以后,当年的权贵们早已无人记得,我们还能记起他的诗句。不仅仅如此,我们更记得有过这样一个人,他曾满怀雄心壮志,想要改变黑暗的现实,想要为民谋福利,想要一展宏图。
他的事业失败了,但终其一生,他不曾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权贵妥协,他一次又一次轻蔑地讽刺敌人。最重要的是,即使身处再大的困境,他胸中的火焰从没熄灭过。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两句暗含对王谢豪门的嘲讽之意。
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王、谢两大豪门贵族已经不在了。
有,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