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_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
晋文公。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在春秋舞台上近百家的霸业,晋文公名叫重耳,从小聪明好学,虽然才华横溢却低调内敛,因此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辅佐
晋公子重耳流亡途经楚国,。楚成王厚待重耳,晋公子重耳却表现的十分谦恭。
会见中,楚成王说:“您有朝一日回国即位,打算用什么来报答我们楚国呢?”重耳回答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您什么都不缺,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楚成王说:“即使是这样,您总得给我一些报答吧?”重耳说:“如果将来不得已,我们兵戎相见,晋国甘愿为楚王‘退避三舍’作为报答。”
楚国大将子玉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表示:“楚国如此厚待晋国公子,而今他却出言不逊。末将恳请我王,杀了晋国公子。”楚成王却很欣赏重耳。
后来重耳回晋继位史称晋文公,晋楚争霸。子玉攻宋,晋文公攻曹、卫,子玉来救。交战时先轸建议后撤三舍(约90里),一来遵守退避三舍的承诺,二来拉长楚军补给线,楚军追击,两军在城濮交战,楚军大败。
晋文公霸业遂成。
中国古代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历史典故——退避三舍。“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典故最开始源于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全文以下:
“秋春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优待重耳,并问:“大少爷若反晋国,则缘何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华,其辟君三舍。”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跑来到楚国,楚成王用诸侯国的礼仪知识招待重耳,而且问重耳:“倘若你回到了晋国,将怎样回报我对你的这类恩遇呢?”重耳回应说:“倘若荣幸获得您的庇佑返回晋国当上君主,假如晋楚两国之间领兵在中华农田上相逢了,我当绕行您倒退九十里”
三令五申是中国古代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历史典故。这一四字成语简言之便是对古代中国国防组织纪律性的一句萃取。意思是说数次的指令与数次的劝诫。多用以上级领导对属下中间。
退避三舍是中国古代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历史典故。舍:古时候军队测算路途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是九十里。形容忍让和逃避另一方,防止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