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李绅_悯农李绅是个怎样的人
悯农有两首诗。主要刻画农民劳作辛苦,表现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着重批评劳动者不得食不公平现象。
第二首劝世人,多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历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悯农诗人李绅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谥文肃。
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作于唐朝中期。
明确点说是唐德宗时期。
作者李绅27岁时写下了这首诗,深刻现实地反映了中唐时农民面临的社会现状。
中唐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虽然年景丰收了,失地的农夫还是有饿死的情况。
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刚步入官场的李绅注意到了这种现实。
《悯农·其一》的意思:在春天种下了一粒种子,等到秋天,就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天底下没有不被耕作的田,但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全诗描绘了农民辛苦劳作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事实,揭露了古代劳动农民惨遭剥削的社会现实。
词语解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全诗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了粮食的丰收与农夫饿死的对立景象,表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全诗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2、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