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_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为杜甫所创作,其原文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shù)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⑥ 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⑨未休兵⑩。[1]
作品注释
1.舍弟:这里指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2]
作品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最明亮的时候。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离散的亲人而写的思乡之作。当时史思明起兵作乱,山东、河南两地处于战乱之中。同时,陕西饥荒严重,诗人遂弃官前往秦州。战乱之中,与亲人走散,并失去了联系。担忧之下,诗人的思念之情也愈加强烈。这种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断人行”既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又点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说明战乱不断;戍鼓雁声,是听到的声音。以所见所闻来描绘边塞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联前半句告诉人们此时已是“白露节”,说明天气越来越凉,水汽凝结,让人寒意顿生,备觉凄凉。后半句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客观实景之中加入诗人个人的主观感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在第三联中由望月转为抒情。前半句说兄弟失散,后半句写家也不存,亲人生死难料。诗人这种对亲人的思念,由月光引出。加之月夜清冷,更逢乱世,让人在惆怅之中更夹杂着一份对亲人生死的担忧。读来,语气分外沉痛。这两句过渡自然,概括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
尾联写平时写给亲友的书信经常无法寄到,更何况现在战事频频,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更难预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进而抒发了对亲人生死的担忧,同时也婉转地说明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使主题得到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