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_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吗
《登高》是杜甫 56岁滞留夔州时所写。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艰难,科举屡次不中,几经周旋杜甫终于获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兵器甲)的八品官职。困守长安十年的杜甫终于迎来了那么一点点希望的曙光,然而现实和诗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在他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这距离他任职仅有一个月,这场战乱可谓百年不遇,却让杜甫赶上了。
次年,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落。
同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认为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将妻儿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不幸陷贼,被押回长安,他亲身经历了社稷颠覆、叛军烧杀劫掠的苦痛,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人诗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