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_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久而益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他回答袁公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运用了机智和幽默的语言,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冒犯袁公。
据《世说新语》记载,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在这个故事中,袁公问陈元方他的父亲在太丘做了什么,以获得人们的称赞。陈元方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通过描述他父亲的德行和仁慈来表达他的观点。这种回答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回答问题可能带来的冒犯,又展示了他的机智和才华。
此外,陈元方还通过引用周公和孔子的例子,强调了行为的一致性和道德的普遍性,从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引用经典的方式不仅展示了他的博学,还为他的回答增添了一种权威性和说服力。
因此,陈元方回答袁公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运用了机智和幽默的语言,通过描述和引用的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冒犯袁公,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