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的意思(古诗《蝉》的意思)
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1、古诗“蝉”的意思和读音:蝉chan,读二声。古诗“蝉”~是指一种昆虫,也叫“知了”,雄的腹面有发生器,叫的声音很大,很清脆的鸣声。2、综上所述,就是“蝉”的意思和读音。
蝉
作者: 虞世南 (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寓意是: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这首诗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意思一种昆虫。
“蝉”,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án,最早见于秦代小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蝉”的基本含义为昆虫,如蝉联、蝉蜕;引申含义为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如蝉纱。“蝉”字还有连续不断的含义,如蝉联、婵嫣。
字源演变
蝉,最早见于秦代小籇,形声字,本义是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
蝉:读作chán,意思是:1.虫名。蝉科动物的通称。俗称“知了”。 2.古代薄绸的一种,以其薄如蝉翼得名。
蝉,别名为知了,是半翅目蝉科动物。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有3个单眼;触角呈须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
蝉,汉语一级字,读作蝉(chán),形声。从虫,单声。本义指一种昆虫。也称“知了”。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望之缥缈如蝉翼,故又有蝉鬓之称。盖因蝉鸣连续不断,故“蝉联”意指连续。
蝉就是夏天才出现的一种昆虫,又名知了。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就是知了鸣叫的时候,听到这种叫声有时会感觉到更加的炎热。
1、白话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2、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