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赏析_绝句的解析
绝句
杜甫 〔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绝句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以下是《论诗绝句》袁枚的赏析:
袁枚的《论诗绝句》以清新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以“夜静更鼓急,人声渐绝”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冷而静谧的氛围,为后续的诗歌主题做了铺垫。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这两句以更鼓和人声的变化,形象地描绘了夜深人静的过程。通过“沉沉”、“渐渐”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夜色的深沉和寂静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夜晚,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这两句是诗的高潮部分,也是袁枚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所在。诗人在吹灭灯烛后,发现窗户变得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光和影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月照一天雪”五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这不仅是实景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传达。在这个幽冷的夜晚,诗人独自赏月,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以简洁晓畅、清新可喜的语言,展现了袁枚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描绘一幅夜深人静、月照雪映的幽冷夜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启示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