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襄邑道中视频

bstpd1小时前诗词语录1

《襄邑道中》陈与义 〔宋代〕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只都映红,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字词赏析:

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

“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

“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代〕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指的是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襄城县境内的一条古老的交通路线。以下是一些襄邑道中的字词赏析:

1. 襄城:襄城是襄邑道中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今天的襄城县所在地。这个地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2. 襄邑:襄邑指的是襄城所在地的县城,也是襄邑道中的名字来源。在古代,邑通常指的是城市或者城墙之内的区域。

3. 驿站:驿站是襄邑道中的重要设施,它们是古代的快递站或者邮局。驿站通常建在交通要道上,供旅行者休息、换马、更换车辆等。

4. 关隘:关隘是襄邑道中的瓶颈所在,它们是自然山水或者人工关卡制造的地理障碍。古代的关隘通常设有关卡,负责检查旅行者的身份和货物。

5. 渡口:渡口是襄邑道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用于穿越河流和湖泊等水域。古代的渡口通常是用船或者浮桥造成的,有时也会敲定木桩建造浅滩。

6. 空桥:空桥是襄邑道中的木桥,其特点是没有岸墙,只有桥面和桥柱。这种桥通常建在山间或者峡谷中,为旅行者提供方便的过桥方式。

相关文章

古诗词大全300首四句(古诗大全100首四句)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州蓑笠翁,独钓...

悯农古诗一首(悯农一古诗全文)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是儿童时候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孟郊也是唐代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大家最熟悉的他的诗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

《龟虽寿》(龟虽寿原文及拼音)

《龟虽寿》的作者是曹操。其原文如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如下:神龟的寿命即使...

元宵节(元宵节用英语怎么说)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出塞二首其二(出塞二首其二全诗)

《出塞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

端午节怎么来的由来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