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名句(留侯论讲了什么道理)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
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
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
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
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宋代词人苏东坡《留侯论》全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留侯是张良
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未遂。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
苏轼所写的《留侯论》中的留侯指的是刘备,即刘备在三国时期的称号。《留侯论》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文章,以刘备为主角,探讨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才能。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他出身于汉末乱世,经历了艰难的流亡生活,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成功夺取了益州,成为了一方诸侯。刘备以其仁义之德、博爱之心和谋略才能而闻名于世。
《留侯论》以刘备为典型,探讨了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才能,如忠诚、智慧、谦虚、勇敢等。苏轼通过对刘备的赞美和思考,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家形象的追求和思考。这篇文章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汉朝的张良,因为辅佐刘邦有功,被封留侯。现在多指有功之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