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全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全诗草书)
①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融情入景,为下文做铺垫。树上的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的啼叫。写景中暗寓节令,采用了融情入景手法,点为下文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抒发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一种感叹,表示对王昌龄同情的一种心情。
确定全诗情感基调的作用。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此诗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