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禅语怎么说)
佛教的最高境界:四大皆空佛教的精髓是智慧,是缘起性空之诸法实相,故世出世间法均圆融于佛教教理之中。若能通达此义,了知乃至证悟缘起性空,则知内情、外器一切显现均为本体之庄严,显而无自性。若能执持此等见解,在面对生活时,无论苦乐贤劣任何显现,自心均能不生烦恼分别,即便临时生起烦恼亦能如法调伏。如此则能获得自在与快乐,亦是西方极乐世界之密意。故佛教的最高境界是面对现实生活,自心不受束缚的大自在境界。因此当一切显现不再束缚自己内心的时候,也没有丝毫之痛苦,此时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在,就是解脱,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对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信众,这样理解应该会觉得非常贴心,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佛教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最高、最好、最大、最强境界。
如果用四个字去说,就是:回归本性。
出自于南怀瑾先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为人处事为表,以儒家诚敬仁义礼智信等人生哲学为践行。
精神内守为骨,以道家无为清静离欲自守等出尘道慧为中坚。
圆满自性为心 ,以佛家明心见性福慧双修自他两利悲智双运等自在佛智为指引。
扩展资料:
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