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岳阳楼记》(文言文《岳阳楼记》朗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同学你好!
结合我的个人经验,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背景问题:我们在记忆知识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断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关键处特别容易卡壳。
解决办法: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想一下,如果你背书卡壳了,老师随便提示一下,你是不是立马想起来了。所以如果我们能给出自己的提示点,然后联系起来,就很快就能把“断片”的内容牢固地记起来。
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高效学习法——连线画图法!
举例说明:以《师说》第一段为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看到这段话,确实很难记忆,但是我们用连线图画法,一下子就让背诵简单起来。
要运用这个方法之前,你要先熟读文章,在熟悉以后,按照“图解”背诵。你会发现你很快就能背下来,别着急,这可不算你真正地会背,所以你必须再把“图解”简化,连点为线,用最简单的提示点,看看自己是否能背下来。
你是不是发现你也很快背下来了。那么,再简化点:古——师——人——惑——前——后——道——是故。完成这步后,你基本可以抛开书本了。你是不是觉得很神奇?无论多么复杂的课文,一下子就背完了。
笔者来分享一下吧。
当年上高中时,我的记忆力属于特别好的那种。我就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不服气,要跟我比赛谁背诵的快。然后我们在语文读本里挑选了一篇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很长,80句,每句14字,共计840字。然后我们开始在那个早读里开始了比赛。结果我在临下早读时(大概30-40分钟),当着第三个同学背诵出了全篇,虽然不是特别流利,但也是一字不差,完胜我那个同学。后来他就服气了,而且班上的任何一次语文背诵我几乎都是第一个完成的。
背诵如果要追求快,而且记得牢,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笨,虽然最终能达到目标,但是效率极其低下。这种方法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朗读,通过视觉和声音刺激大脑,反复刺激,最终达到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反应背诵出来。
我的方法是分几步走的。
1.背诵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要真正的理解全篇的行文脉络,了解清楚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如何走字架构的。这样在背诵的时候就按这些脉络一步一步往下记,会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如你说的《岳阳楼记》,在背诵前,你必须理解该篇的结构:开篇第一段交代时间、人物和事件缘由,第二段开始描写岳阳楼之大观洞庭湖的整体地形外貌,第三段第四段分四时描写,淫雨、薄暮、春和景明、长烟一空,最后一段结合前文铺垫,寄情于物,由斯楼抒发感情。
2.小声朗读,在理解了文章后,不一定要一开始就大声朗读,大声朗读只是很机械化的记忆方式,最好是默读或者小声念出来,因为大声朗读时,大脑没有时间去瞬间记忆与理解你刚刚读过的那句话,默读或小声时,大脑是安静的,还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影射刚刚念过的句子,在背诵前期,有较强的效果。
3.大声朗读,在理解+默读了几遍全篇后,开始要大声朗读了,且一定要大声,那个时候我经常早读把嗓子吼哑了的,金嗓子喉宝没少吃,大声的朗读是通过眼睛的视觉和耳朵的听觉互相同时刺激大脑,有利于刺激其记忆。
4.分段背诵,不要一上来就想囫囵吞枣,希望一口气背诵一整篇,一定要分段背诵,自然段短,或者描述意义接近的可以放在一起同时背诵;而且每一段一定要先记得开篇的一小句与结尾的一小句,这样先拿住两头,中间相对会有东西在承上启下,有一定帮助。
5.尝试背诵,不要一直朗读,差不多时就要合上书,让自己尝试背诵,而且每次背到哪里断片了,一定要先自己静下来想一想,下一句应该是什么,如果确实想不出来,翻开书看一眼后,再合上书,从头再背一遍;反复重复以上背、断了、想、翻书看、再背、又断了、又想、再翻书看、再背,这些动作。
我相信,把以上方法用进去后,会有一个较大的帮助,这个也是我当年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再补充一条。背诵记忆都不是投机取巧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平日里通过数以万计的阅读、理解来逐步积累提高的,所以,长期来看,楼主需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且养成好习惯,坚持不懈。
1.逐字通读。不认识的字务必搞清楚怎么念,每一句是个神马意思。读到不会卡顿。
2.尝试背诵。不看书,努力回忆。有不会的就看一下。持续到自己能够背下。
3.没事就背。路上,吃饭时,发呆的时候,就背。想不起来就看书。
《长恨歌》我就这么背下来的。
十几年前由于失眠睡不着觉,醒着也是醒着,于是尝试着用背诵古文和古诗词的方式来催眠,坚持了一段时间,《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就这样被我日积月累地全部背诵出来,在背诵的基础上加以理解之后,对先人们的文学造诣颇为崇拜,在浩瀚的古典名篇中找到了乐趣,再加上年岁已高,需要提前预防老年痴呆,于是更加痴迷于学习和背诵古文,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每天在床上自觉自为地诵读背诵古文一二小时,到现在,除以上古诗词古文外,《毛主席诗词》、《毛泽东选集》的部分文章、《老子庄子》的大部分文章都能倒背如流……
不过,本人的学习背诵纯属预防老年痴呆,与功名无关,而且不求甚解,在背诵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此方法不可为年轻人效仿!
当年上学的时候,听老师的话,就是死记硬背,如果现在让我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先对岳阳楼进行了解,了解他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故事,然后了解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该比死记硬背更快、更不容易忘记。
先翻译成白话文。读懂读透文章。然后,先记文中的名言。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文章的基本框架。共几段,每段写什么?
上初中时,学这篇课文。老师要求背诵。我课前没看。一上课,云里雾里。老师读了一遍,然后,问:“谁能背诵全文?”。我一想,什么也不会。文章太长了。只记住了几句话。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喜洋洋。心旷神怡。至若。若夫。嗟夫(姐夫)。古仁人。乱七八糟的。后来,听别人背。听的多了,再读几遍课文。两三天时间,也就记住了。
先背第一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庆历四年春(时间),滕子京(人物)谪守巴陵郡(事件,地点)。
下一段,实写景。作者看到的。再下面两段。都是想到的。天晴时,什么样。下雨时,什么样。画好框架,往里面填词就行了。先写一个字,然后仔细想。连,连月不开。阴,阴风怒号。浊,浊浪排空。先进行成语或四字语练习。把这些词语掌握了。然后再串起来。
死背硬背也行,但先理解,先把白话译文写出来。然后去填词,会更快些。看到一句现代文,就会想起一句原文。比如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色。看到这句,立刻想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接着你就会想到,北边通哪里,南边通哪里,谁都到这里来,心情如何?
把你自己当成作者,根据白话文的提示,你自己会怎样写。这样,当你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时,不去背,也就会一多半了。

若想快速背诵一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是人的大脑特征使然,对于越是熟悉的东西,记忆得越快越容易。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经过训练,可以快速记忆一些毫无规律的无意义的内容,比如圆周率,但这并未普遍性。所以,背诵古文还是要基于对它的理解上。
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学会它的思维。文言文对于现代人来说,差不多算是半门外语了,不论是从语法还是句式上说,都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所以大部分人在背诵古文时,往往还需要在大脑里反应一下,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去转译成古汉语,这样势必影响记忆速度。
我的作法是,先不急着背,先去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呢?理解到在面对这一句时,自己的大脑已经不需要转译成现代汉语也能理解了为止。也就是说,已经感觉到自己具有文言思维了。这个时候,叉腰提气,以正常说话语速,将通篇朗读下来几遍。而且在此过程中,切忌在脑里出现转译的现象。如此三五遍下来,基本就都能背诵下来了。而且如此训练的话,对文言文的语感会越来越强。再去背诵别的文言文时,会越来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