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易错知识点
1.作者这样的写法表达了什么?写了什么情景?
解答:《归园田居(其一)》写作者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作者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整首诗写了少时的思慕自然、久居官场的亲身体验及再回田园的闲适愉悦,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怀抱时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3.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比如?
解答: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陶渊明选择归园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天性热爱自由,对官场生活的腐败和束缚深感厌倦。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一个正直的士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因此,他选择离开官场,回归自然,以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同时追求一种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样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归园田居其一》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绘了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淳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其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被认为是最能表现陶渊有骨气的典故。
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将官场比喻为"樊笼",将自己在官场的生活比喻为"久在樊笼里"。这里的"樊笼"意味着束缚和压迫,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厌倦。而"复得返自然"则意味着他终于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回归到了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宁愿舍弃官场的荣华富贵,也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种精神品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为后人所传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