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意思是努力就有收获,付出总有回报。
功不唐捐(gōng bù táng juān),汉语成语,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有所回报。佛经中原有“福不唐捐”之语,后亦被写作“功不唐捐”,而为后人沿用。
玉汝于成,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rǔ yú chéng,意思是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出自《诗经·大雅·民劳》。
功不唐捐
[ gōng bù táng juān ]
基础释义:
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佛家语,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
出自: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卒有所获意味着在付出努力后获得了成果,而功不唐捐则表示这些成果不会白白浪费。这句话强调了努力的价值和成果的重要性。当一个人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成就,这些成果将成为他的财富和资本,不仅可以为他带来名利,还可以为他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就,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获得,并且这些成果将会为我们带来持久的回报。
最终都有了收获,功劳不捐献。
“功不唐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为了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把自己的才华、财富、名誉等付出给社会或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其源自唐代宰相魏征的故事。据传,魏征曾经在一次上表时对唐太宗说:“臣以为君臣之间,当以忠信为本,功业为末。若是只图功业,就可能会出现粗心大意、不顾原则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也不能为长远之计。”因此,他倡导的是“功不唐捐”,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但不为了自己个人的名利而捐弃原则和道德底线。
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无私奉献、为社会公益事业默默耕耘的人,表示这些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担当精神。
这是一句成语,意为“功劳不至于被任意丢弃或浪费”。
它的出处是《三国演义》中张辽对于徐晃的评价,张辽说:“此人勇冠三军,专以一当十,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徐晃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的功绩是非常显著的,不会因为被弃用或浪费而被忽略或丢弃掉。
这句话也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