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携玉龙为君死(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黄金台上意是爱国诗句吗)
“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典故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在这首诗中,“玉龙”指的是宝剑,而“黄金台”则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
燕昭王希望招贤纳士,筑台拜谋士郭隗为国师,引来各国人才。台上并没有黄金,之所以叫黄金台,是因为郭隗用了一个以黄金买千里马骨头,引来千里马的故事打动了燕昭王。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这首诗中,李贺以浓烈的笔墨,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他通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句,生动地刻画了战争的紧迫和激烈,同时也展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直接表达了他们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愿意手持宝剑,奋勇杀敌,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崇敬和赞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普遍存在。
诗中“玉龙”指宝剑。“黄金台”典出《战国策》,是说燕昭王希望招贤纳士,筑台拜谋士郭隗为国师,引来各国人才的故事。台上并没有黄金,之所以叫黄金台,是因为郭隗用了一个以黄金买千里马骨头,引来千里马的故事打动了燕昭王。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说:君王筑高台拜将,把军队托付给我,我愿仗剑杀敌为国捐躯。其实汉代以后,就不再兴筑台拜将的事了,这里是用典故表示国君对他的器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诗出自于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主要讲述的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纷纷愿意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的情感。
而过去这一典故也通常用来表达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此外,诗句中提到的黄金台,传言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为招揽贤士而建造,甚至燕昭王还不惜拿出大量黄金放在该台上,用来招揽天下士,该建筑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