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写现代诗(新手如何写现代诗歌)
其实写诗、写对联,首先大家注重的是对仗工整,其次,看押韵,再看平仄,这些便是诗词的格律了。虽然现代的散文诗、歌谣童谣等不拘泥于格律,我想这应该不是问者想要了解的,便先不做过多分析。诗词的格律是旧体诗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当我们研究古诗,学习古诗时,能够知道关于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那就更能欣赏其中艺术的美,自己作诗时也更能免去贻笑大方。
我这里借花献佛,最近读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有一些浅显的感悟给大家分享一二。
一:先聊一聊关于诗词格律的概念
(1)咱们先说说“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一般压不押韵,一读便都能看得出来。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有一种声音回环的美。
在这里说一个小细节,就是古人的诗词有时候读起来不押韵,其实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语音发声了变化。比如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云深处有人家(jia)”,“xie”和“jia”不是同韵母,但是唐代读“斜”为“sia”。古时候肯定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所以古人搞了一本“韵书”,这就是所谓的“官韵”。
(2)“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小学时学的“四声调”,古代的四声调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和韵的关系很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读第一声,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读第四声。
(3)“平仄”,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凭什么来区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有时候第四声也可能微升或微降);这时候就形成了两大类型,这样在诗词中声调交错,就显得多样有趣。一般平仄在诗词中遵循这两句话“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但是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就是“平平丨仄仄丨平平丨仄,仄仄丨平平丨仄仄丨平”,但“桥横”为“qiáo héng”却也是平。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只能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其实大多低于还保留着入声,辨别起来还是很轻松的。
(4)“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对联中比较常见,因为对联是从律诗中演化出来的。对偶是修辞手段,形成一种整齐的美。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们的平仄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对应“山间”也是名词对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二:诗律
(1)诗的种类相当复杂,有古诗、律诗、绝句,又分为五言、七言;从格律上来讲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就是古风和律诗。
(2)对仗的讲究,特别是诗律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3)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作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是地理,草木是植物,对的已经工整了,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4)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只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就是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再宽泛一点就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这个是最普通的情况了。
(5)借对,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也可借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字“七十”。
(6)流水对,一般对仗的两句话都各自独立,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一整句才有意义,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整句才有完整性。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也有更大的自由性,艺术修养高的人常常能够成功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而无原则的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附庸风雅了!
三: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1)诗词的节奏,说白了,就是语法,就是语句的结构。一般来说的大都是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例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一般按着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十六分明”,一三五不在节奏点上,二十六在节奏点上,所以要分明。这些都是一些基础简单的节奏方式,要想搞的明白,还是要多读,多专研。
(3)诗词的语法特点,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语法上比较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了解,有时候还增加了艺术效果。这里重点要提一提“炼句”,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句子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所谓一字千金,著名的“推敲”的故事,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相传贾岛写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冲撞了京兆尹韩愈,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用了“敲”这个字。
其实,我们今天也应该多从语法角度去了解旧体诗词,然后才能了解全面,才能有所进步。写诗词、对对联,都要有其灵活性,不能舍本逐末,丢掉了诗词的意境,降低了艺术水准。只有先学习了格律基础,才能在吟诗作对中,get到艺术的灵活,才能创作出让自己心满意足的作品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申明一下,本人不是高人,不过是个诗词对联爱好者,所以乐意在此个提问的朋友分享一下个人写诗和对联的心得。
前面有朋友提到了要多读诗词对联方面的书,所谓“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是肯定的,倪匡先生曾经说过“就算做乞丐,读书多的都比读书少的要好些”,深以为然。在此就不多说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写诗(这里指格律诗,不包括现代诗),还是写对联,都要遵守其中规则。说到格律诗和对联,就不得不提平水韵(也就是古韵)和中华新韵。当然很多朋友认为我们都是现代人,为什么还要用古韵呢?用新韵不好吗?
用新韵当然是可以的。至于写诗或者对联究竟是用古韵还是新韵,这个没有定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自己想用古韵就用古韵,想用新韵就用新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诗中或者同一副对联中,古韵和新韵不能混用。比如“白”字,古韵为仄声,新韵为平声,二者不能混用。
近体诗中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最为常见,可以先从绝句开始练习,至于格律要求,百度可以搜索,每一种句式都解释得很详细的,提问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说到这个格律问题,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反对,诸如“为何要带着脚镣手铐跳舞”类似的话语本人也听过不少。朋友大可不必管此类话语,认真按要求练习就是。《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曾经说过“若真有了奇句,什么平仄对联可以一律不管”,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意境可以牺牲格律,当然,前提是“有了奇句”才行。
至于,写对联,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古韵今韵同样不能混用。常用的有五言,七言对联,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长联,它们都有一定的平仄句式,这个在网上也可以查询到,提问的朋友可以百度搜来看看。
写对联一般来说,上下联不能有重字(特殊情况除外),最好也不要有同音字,上下联也不要押韵,当然有个别特殊情况就不再此范围内。
另外,再向朋友们推荐两本楹联方面的书,希望对大家写对联有所帮助。一本是《清联三百首》,一本是吴恭亨著的《对联话》,看了以后,绝对有帮助。
以上回答只做参考,不足之处,还望海涵!



古人把写的字称作心画,写的诗称作心声,诗词都首先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语言的组织、声音的调配来抒情达意的。
诗词声音的调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平仄,二是押韵。我们汉语有着丰富的声调,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的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种声调,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的方言里,声调分得更细,表现力也更强,比如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省通行的吴方言,就有八种声调,而广东话则有九个声调。声调越多的方言,保留古代的语音特征就越多,也就越接近唐宋以前的读音。说广东话或者讲吴语、说客家话或者潮汕话……的朋友,一定在小时候就发现,用普通话念诗读词,很多时候都觉得不押韵,而一旦用自己的方言去念,都觉得读来要顺口得多,就是因为南方方言相对北方话,普遍更接近古音。不过,古人把复杂的声调化繁为简,仅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基础声调,又把上声、去声、入声单独算一组,称为仄声,与平声字相对。仄就是不平,仄声字的发音不像平声字那样曼长平稳,而是有高低、长短的变化。无论作诗填词,还是写一副对联,都需要掌握平仄的知识,平仄是最基础的国学常识,掌握平仄说明一个人拥有了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修养。
入声字最为特殊,它的发音特别急促,带有爆破感、摩擦感、阻塞感,在北方方言区已基本消失,普通话里更是毫无踪影。然而读古诗词,如果不能分辨入声字,很多独特的声情就无法体会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像中小学时大家都学过的曹植的《七步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押的是入声字的韵脚,如果不知道这些入声字怎样读,是感受不到这些诗词的激越凄厉的声情之美的。北方的朋友,如果您身边有广东人、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福建人……请他们用家乡话给您念一遍这几首作品,您自然会认识到普通话或北方方言在诵读古诗词时的严重不足。
凡是入声字都属于仄声。但因为北方很多地区入声字消失了,有的入声字变成了去声,比如“鹤”“客”“目”等,有的入声字变成了上声,比如“谷”“乙”“朴”等,还有的入声字干脆变成阴平或阳平声,比如“一”“十”“白”“惜”“节”等,这就使得北方人在读古诗时无法正确发音,也就难以正确分辨一个字到底是平声还是仄声。北方人在学诗词时,要付出比南方人更为艰辛的努力,便缘于此。其实,只要想想南方人学普通话,怎么也发不对翘舌音和后鼻音时的痛苦,被入声字折磨的北方人就该心平气和了。
调平仄就是把平声字和仄声字按一定的规律予以调配。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是按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来调的平仄。加圈的平○字代表可平可仄。这首诗中的入声字有白、日、入、欲、目、一这六个字,特别要注意,不能把白和一这两个字当成平声字。
词的平仄是以词谱为标准的。像蔡伸的《十六字令》: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词谱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诗词都要讲押韵,一般来说,——凡是这样说的时候就意味着会有特例,但我们现在还不需要去掌握——相邻或相隔的句子,其最后一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就是押上了韵,这些韵母和声调相同的字,叫作韵脚。比如上诗的韵脚是流和楼,上词的韵脚是天、眼、娟。只有调配好平仄,押上了韵,诗词的声韵才会谐和。
平仄与押韵的规律就是诗词的声律。有人称之为诗词格律,这一说法是不对的,在古人那里,格与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的格,是指一种文体应该有的风格,它是根据这种文体当中的经典作品,而确立的一种无形的标杆。
而所谓的律,则是戒条,是一种文体不可凌犯的清规戒律,一旦违反,就不是这种文体了。比如写作律诗而出现平仄不调、不押韵、不对仗的情形,就绝不能冠以五律、七律之名;又如你填一首《满江红》,却不肯依照《满江红》的词谱来填,只是字数对,那大概只能称为“满江黑”。
诗的声律很简单,只是几个固定的公式,词有词谱,照着词谱规定的平仄去填字就是了。但为什么很多人却觉得,按照声律的要求去写诗填词非常之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词汇量不够。比如你想表达秋天的意思,但诗里规定第二个字要用仄声,如果你想不起西陆这个词,你肯定觉得声律太难啦!又如你想写长城,但诗里又要求是两个仄声,如果不知道长城又称紫塞,就会一筹莫展。还有一些字,在表达一种意思时念平声,在表达另一种意思时念仄声,比如“思”,表示思考、思念,念平声,但表示悲伤、表示一种情绪,就要念去声,变成一个仄声字了。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按照声律的规定,思华年三个字的平仄必须是仄平平,所以这里面的思就念去声。思华年就是悲华年,李商隐为什么不用悲华年而用思华年呢?就因为悲是平声字,在这里出律了,要改成意思一样但却是仄声的思字。类似的情况非常多,都需要在平时阅读时多加留意。如果一个人读书太少,积累的典雅的词汇不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诗词的声律,也就只能写出毫无诗味的口水诗。
但相对而言,律的问题算是简单的了,而格的问题,才是学诗词最该下工夫去解决的。曾见有人填了一首《沁园春》,我指出《沁园春》这个词牌,上下片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都应该对仗。比如:“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一字领的“渐”后面,第一句和第三句对,第二句和第四句对。又如“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一字领的“向”后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对,第三句和第四句对。还有“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则是四句互为对仗。其人辩解说,古人很多也不对仗,并通过网络搜索,拉出长长的一个单子,都是古代无名氏或虽有名有姓,却在词史上绝无地位的人的作品。这就是不明白诗词乃至一切文体的“格”,是由经典的作品铸就的,读经典太少,学古不足,就像是照猫画虎,怎么也画不出老虎的气势来。
什么是经典的好诗词呢?最低限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得熟读。《唐诗三百首》有一个最好的版本,是喻守真先生所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该书对每首诗的评析都很简练,但都是从创作者的立场出发,分析诗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很便于读者学习。而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诗都标明了所有字的平仄,阅读时多加注意,可以发现自己平时读得不对的音,也就能基本掌握平仄了。而《宋词三百首》,则以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的选本为佳。该书充分注意到宋词的不同风格,学词者循此而入,可免门径过窄之讥。当然,这仅是对初学者入门的要求,想要写出不负时代的大作品,必须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泛览百家,枕经胙史的精神才成。
平仄韵,赋比兴。
从问题上来看,提到了对联,估计是写格律诗?那可是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
其实,做诗很简单,读读儿童蒙学《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简单做成韵文也行。打油诗也是诗。看看《毛诗》,再看看现代的散文诗,应该有点启发。或许你把现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词读一读,有的都是好诗。
乾隆皇帝一生做诗四万多首,今天大家知道的有几首?军阀韩复榘《咏闪电》“忽见天边一练火,莫非玉帝在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为何天边一闪电?”照样是诗。
但要做出好诗来,无论古今形式,先得在文字功夫上好好磨练,就是肚里得有墨水,至少,《唐诗三百首》,你真的读他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了。当然,不排除创新出新的诗派来也行。
说到“吟”,倒是可以用“吟诵”的方法,来学习诗歌,可能效率会更高一些。
为什么没有说如何做对联呢?身边的小学生都会告诉你答案。

首先押韵,次工整,然后再求意境
想写诗,写对联最快的路径就是先去熟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诗词对联,熟悉优秀作品思路以及格律格式方法。明白表达的套路。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找个好老师。
这里仅指古典诗词和对联的写作。
我觉得:
首先要懂得规则,遵守平仄、押韵和格律。一般情况,律绝的基本格律规则是“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联律短的可借鉴诗律,长的可遵循马蹄规则。
其次在结构上要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起得平,承得顺,转得圆,结得深,是对律绝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诗词是小众文化。它打动人的在于唯美的文字,含蓄的情感,对称的结构,清空的气质。总之,无美不成诗词。
最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能产生共鸣为基础,以能发人深省为升华。古诗词也一样,无论抒情还是叙志,以小见大都是比较实用的构思技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几句话,就能教会你,诗词对联,首先你要学会平仄,词性,结构,句式,逻辑关系,物象,意象,意境。
建议买本《王力诗词格律》,在就多看古诗词赏析,对联赏析。想要有所成就,没有三五年,刻苦学习,是不行的。
可以进网络学校学习。我的联班十一月招生,免费教学。但管理严格,一次不交作业,就失去学习机会,一个月不进群互动学习,也失去学习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