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中秋经典古诗(中秋经典古诗中秋节那一幅画简单的那一幅画怎么画)

bstpd1个月前 (08-17)诗词语录3

1、《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2、《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4、《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

5、《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宋代:陈著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关于中秋的古诗有:

1.《中秋月》晏殊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2.《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这是描写中秋的诗

相关文章

孜孜不倦的意思(孜孜不倦的意思是什么 标准答案)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成语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成语出处 《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

古诗初中必背50篇(古诗初中必背50篇课外)

1:登幽州台歌  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优美的初中生必背古诗篇2:逢入京使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故园东...

春日忆李白(春日忆李白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所作的吗)

关于带俊熙字的古诗有:1.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日忆李白》3.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出自元代汪元亨的《双调·...

西厢记作者(西厢记作者是元稹还是王实甫)

王实甫元曲《西厢记》取材于《莺莺传》,其作者为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12...

《赠汪伦》(赠汪伦是谁给谁送行)

1.《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

城春草木深(城春草木深的城指的是什么)

《春望》一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草木深”出自首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与“破”相对,有对比突出之意。深”意为茂盛,春回大地,山河依旧,草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