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语录 > 正文内容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拼音)

bstpd1个月前 (08-17)诗词语录5

1、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知:不仕;愠:恼怒;亦:也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而:却。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该句出自《论语·学而》,《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人不知而不愠是意思是“不知晓就不去生气迁怒”。知就是知晓、明白的意思;愠就是生气、动怒、责怪的意思。


其实这句话是从《论语》里面出来的,也就是如果别人是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不是故意地冒犯了你,那么你就要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而不要动不动就去对他生气了。

愠:生气、怨恨、恼火、愤怒、埋怨; 所以根据知的意思,可以这样解释 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

这个愠的意思就是发怒。有些人一时还弄不明白一些道理,我们也不要愤怒。耐心开导启发才是正确的方法。愤怒抱怨都不可取。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句话阐明了什么问题呢?

阐明了别人不知道,而冤枉了自己,委屈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生气,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的作为吗?当然,这是需要有很好修为的人,才能够做到的。



现实生活里,许多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不也就是因为当事人的一方知道情况或真相,而另一方不知道真相,最后产生了矛盾吗?

正常人走在路上,也许还会被路边的狗追着咬!但是有智慧的人,难道也要去咬狗一口吗?

人与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一家人中的父母、爱人、子女、甚至是亲属、同事、朋友......,都可能因为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或者因为个人的学识、人品、技能、眼见、格局等等先天后天的禀赋智慧,这些不同,从而有种种思想上、行为上的差别。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世间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不闹矛盾的家庭,社会上更是如此,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凡事不能用自己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要求一切。

比如说,所谓的“三季人”,那就是比喻:永远过不到冬天的人,所以他不可能知道雪的存在,并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那你去跟他争论四个季节的事,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知道真相又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情况:

主观上是因为智慧不足,而无法理解事情、事实的层次或者真相。

客观上呢?是因为没有听闻、见闻或者是触碰到事实、事像!由此产生思想上的误会和差异,从而导致行为上的排斥和冲突,所以无法达到一种共同的领悟和理解。




故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明自我的修养,要把自己的心身管好,用宽容、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事物,修好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别人怎么样去认为,那就是他的事了,这实际上就是君子包容的美德和高尚的人品。

敬请斧正

人不知而不愠:“知”在古代汉语里,除了相当于 “知道”、“知识”外,还经常与“智”字通用,相当于“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即为聪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讲,也可以作“智慧”讲。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于《论语》第一章,其意思是指”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

这句话被孔子提出来,是因为孔子一生就是被别人不理解。他周游列国,常遭冷遇,不为当权者所知所用;他的行为,也常被人讥笑,不为普通百姓所了解。孔子的有些弟子想不通,问:“为什么人们不了解夫子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只求努力学习,以求把握天命。

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时,问题可能出在沟通,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而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锋芒使你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不磨平你的角,别人也会折你的角。



其一,个人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和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其二,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出《论语·学而》,意为对于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及行为而不去耻笑、谴责,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即仁爱。

孔子约三十岁时,因学有所成,常有前来问学之人,孔子从未因他们贵贱、贫富、智愚而有所别,均都耐心详尽的予以解答,而且因材施教,尽可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各尽其才。

孔子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想要推行其仁政、德政的主张,虽风尘仆仆、历尽艰辛但终未能如愿,期间曾遭受了无数的迫害和嘲讽,但他对嘲笑和讥讽者从不怨恨,而是以宽容之心待之。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处世之道。

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尚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今人更应有如此气度,以谦逊、尊重之行为待人,不因身份、地位而有所别,此人方可称君子。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胸怀境界。此名言中有一关键字知,知:知晓,知道,明白,懂得。不知者无过无错就不必憎恨怨恨。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阐明一个道理:弟子们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自己要自信,宽和,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不知者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论语》到《大学》,实是一个学为始终。

学成君子,以前言往行为参悟,就离不开习传和与友切磋,

其结果则是一个君子!不知谓传未习,不愠谓乐交友,

不自以为是以不得为得,

时时刻刻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

由此推及开来,君子之学无非

仁义礼智信

有君子之学就有君子之国

当然换成仁心而仁政

内圣而外王更容易理解。

大学之开篇以明德为始终

也正是为学致用的实效。

貌似习传友来不知不愠,

浅显至极,

却是大学的生根处。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这难道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其要阐明的意思就好明白了。

人总有不被了解不被理解的时候,比如我们明明做了一件好事,有的人就会认为我们装好人,甚至恶语相加,这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误解和恶意呢,且不去理会他,清者自清,明者自明。做好我们自己,让别人去说吧。

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词朗诵名篇(经典古诗词朗诵名篇大全)

经典古诗词朗诵名篇(经典古诗词朗诵名篇大全)

诗歌类1、余光中的《乡愁》;2、席慕蓉的《乡愁》;3、敖红亮的《乡愁》;4、北石的《乡愁》;5、冯至的《南方的夜》;6、刘半农教的《我如何不想她》 ;7、何其芳的《预言》 ;8、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

100条励志名言名句大全(100条励志名言名句大全加作者)

名言是我国文化悠久,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充满正能量,激励人们前进。1、信念是储备品,行路人在破晓时带着它登程,但愿他在日暮以前足够使用。2、信心虽然不是钢铁,却能铸造出一条坚实的人生之路。3、信念只有...

凤栖梧柳永(凤栖梧柳永原文及翻译)

蝶恋花·凤栖梧柳永 〔宋代〕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人比黄花瘦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作者是谁(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

《己亥杂诗》五年级上册(五年级己亥杂诗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的意思:要依靠风雷的激荡力量才能让九州大地重现生机,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的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人教版《己亥杂诗》的全...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译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以下是我的回答,“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的晴天和后来下的雨景色。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