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咏柳》贺知章)
如果你说的是王维写到柳树的诗的话,应该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如果你说的是题为《咏柳》的诗,应该是 贺知章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作品简介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咏柳的译文是: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唐代贺知章的七绝《咏柳》,骆宾王《咏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指小女孩,所谓小家碧玉、大家闺秀。
通常农家小女孩的妆,就是花枝招展的服装。即使是农家大姑娘,说她碧玉她就不一定高兴了,要说大家闺秀才行。而大家闺秀的妆,是描眉、傅粉,不仅仅是盛装。
把树当成盛装的小女孩,是一种修辞手法,称为拟人。说她打扮自已,而且打扮完毕。“妆成”的“妆”是名词、“成”是形容词。
有趣的是第一句既然把树拟人为女孩,在形容她的高度时,又用树来做暗喻,说她象树一样高。比喻,是另一种修辞手法。这里连续应用了两种修辞格,把拟人的本体,又当成了比喻的喻体。
有人将碧玉理解为嫩绿的柳叶如同玉石,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诗词可以各有各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比较直白。诗的境界,不只在于表达诗意,领会诗意也是诗词的境界。表现诗意或理解诗意,都是诗情画意。
第三句也运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拟人的对象是问句中的“谁”。把将要提及的春风,也间接地“拟人”化了。后文又将春风明喻为剪刀,也可以直接看作是春风拟作剪刀。拟人或拟物,都属“比拟”修辞。
细叶,是拟人化的小家碧玉的衣服上的装饰,这里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诗词贵有想象。因为这一层想象,才引出谁裁出的设问。设问,又是一种修辞手法。
生动的修辞手法,婉转的思路,表现出别开生面的诗意。
最后一句出彩!这一点在其他鉴赏文字,特别是语文书中,已经谈论得铺天盖地,不赘。在这里提另一个问题,就是写诗的时候,什么情形写成绝句,什么情形做成律诗呢?
实际上,绝句在于新奇别致,转折出人意表,从而达到意味悠长的目的。而律诗的特点是细腻铺陈,精心刻画形象或画面,从而令人叹为观止。
不是,骆宾王 是《咏鹅》
咏鹅
骆宾王 〔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