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介50字(重阳由来简介20个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初年。
据传说汉代有一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汉朝,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节”、“登高节”。九月九日是阳气最盛的日子,早在古时就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后世逐渐形成了赏菊、饮菊酒、食糕果、挂艾蒿,享受秋高气爽、沁人心脾的生活方式,以及祭祖弘扬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的传统文化。重阳节于2014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阳节始于远古, 形成于春秋战国, 普及于西汉, 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发端于远古祭祀活动;春秋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汉朝时期,据说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的侍女并被赶出皇宫流落民间,将重阳节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自汉代起重阳节有了求寿, 追求长生的习俗;[2]魏晋时期,重阳日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据传,重阳节起源于汉朝时期。相传,在汉朝时,有位名叫于洪的居士,因患有顽疾而行将去世。他告诉他的弟子,每年的九月初九这天,吃菊花酒和重阳糕可以驱邪辟疫,保佑身体健康。于洪的弟子们遵循他的嘱托,庆祝这一天,并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传统。
重阳节的来历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答: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一位诗人屈原。
相传在战国时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崇尚鬼神,主张强攻秦国,但他的主张并未被国王接受。后来,秦国入侵楚国,楚国被灭,屈原对国家的失败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选择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贞和个人品质,人们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都会祭奠屈原,唱山歌、草船借箭等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的重阳节。
来历: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4-8]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重九节”、“老年节”,是固定在农历九月九的中国传统佳节。据文字记载,远在战国时代,楚国的西峡就有过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习惯,到了汉代,才在民间广为流传。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则始于唐代。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