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诗人用云、日、风、雨层层递进,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城东早春》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该诗为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作,全诗原文如下: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白话文释义: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以下是我的回答,咸阳城东楼中表现历史沧桑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这两句中“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寓含着兴衰沧桑之感,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城东早春》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该诗为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作,全诗原文如下: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白话文释义: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扩展资料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却概括了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出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全诗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对比鲜明,含蕴深刻,堪称佳篇。
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一个“清”字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
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表达了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