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及注释_六国论原文及翻译知识点
苏洵在《六国论》中描述赵国灭亡原因的句子原文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这样的表述只是分析了赵国灭亡的基本原因,也就仅仅只是从军事方面去分析,并没有从其他方面去进一步论述,比如说赵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当时赵国国内面临的矛盾冲突等。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该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代词:代词是代替词、片语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六国论》中的“其”字,是第三人称代词,常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那件事情、那批人、那地方等,表示有选择的可能性。
在文言文里,“其”字还被用于句末,表示推测、商量、请求、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吧”、“吗”、“的话”、“还是”等。
《六国论》中的“其”字,还可以放在动词前,作为代词,一般用来指代人、事、物,常译为“他的”、“它的”等。
《六国论》作连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表示讲的实际情况,含转 折意。如: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