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的翻译_雁门太守行的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行,就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比如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等。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行在这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是歌行体的一种
唐代李贺古诗《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关于雁门太守行,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