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四小节
第一小节:狂风破屋
第二小节:群童抢草
第三小节:屋破雨漏
第四小节:乞求广厦
提示: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求亲
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
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
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
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
止,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
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
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第一节秋风破屋
第二节群童报茅
第三节屋内漏雨
第四节安得广厦庇寒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诗人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作者在成都时期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避祸蜀中。辗转多地后,杜甫也来到成都,期望能有所作为。但因为唐肃宗继位,玄宗不能有所作为,杜甫陷入困顿。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当时大风吹破茅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作者有感而发,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