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_蚕妇的意思
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创作背景】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诗人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字词解释】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养蚕农妇进城卖丝时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这首诗全文如下
蚕妇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养蚕妇人辛苦劳作,却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满怀希望地进城谋生,但却遭遇了城市的冷漠和残酷,让她泪流满面。诗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诗中的蚕妇是一个勤劳、纯朴、不畏艰辛的劳动者。她每日辛勤地养蚕、织布,为了家庭生计而不断努力。然而,城市的繁华和富裕却让她心生向往,决定进城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城市的现实却让她深受打击。她看到了城市的富饶和美丽,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城市的冷漠和残酷。她看到了那些穿着华丽丝绸的人,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养蚕人的艰辛和努力。她看到了城市中的虚伪和欺骗,让她感到心痛和失望。
诗中的蚕妇归来时泪满巾,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的遭遇让人们反思了城市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不公。这首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让人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不足。
蚕妇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粉色和饥色对比,深刻表现了养蚕妇人穷困处境;后两句通过蚕妇之口,表达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全诗语言朴实、浅显,近乎乡间口头语,诗情激昂悲愤,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蚕妇
晓夕采桑多苦辛,
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
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指出了如果蚕妇不劳动则“黄金屋里人”就会被冻死,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高层阶级依赖劳动人民养活的不满。
朗读:
蚕妇
宋 ·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这首诗是宋代张俞所作,全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是宋代张俞所作,全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