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_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因为刚读高中都是15到16岁,内心刚好能接受这些奋进的思想。如果等到学生三十岁了,就可能会有为社会世俗所动,为金钱利益所诱,不一定能保持本心。
1.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
2.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答案:
1.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2.(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3.“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沁园春·长沙》是用旧体诗形式写的词。《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夺。《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词,地点是“长沙”。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