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完整的一句话_嗟来之食完整的一句话出自
《嗟来之食》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人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赞扬了他为维护尊严而斗争的精神。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这句话来自《礼记.檀弓》中的《不食嗟来之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成语“嗟来之食”也出自于此。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喂”。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
一天,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说:“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启示与含义:
不食嗟来之食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饿死。
【出自】 《檀弓下》作者:佚名 【节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翻译】 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做饭,准备施舍给过路的饥民。有一个饥民,无力地垂着双手,走路一瘸一拐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端着汤,用可怜的口气喊道:“喂!吃吧!”那个饥民瞪起眼睛望着他,说:“本人正是由于不吃这种没有好声好气的饭才落到这步田地的。”黔敖听了连忙表示道歉,但那饥民还是坚持不吃,因而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恐怕不大对吧?人家没有好声好气地叫吃,你当然可以拒绝;但是人家既然道了歉,也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