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意思_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意思简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如下:
花隐掖垣暮,红穗半含烟。
晴疑微雨过,春定已无年。
簷外斜阳在,门前流水连。
日斜愁未尽,梦觉到南天。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大林寺里的桃花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花隐掖垣暮,红穗半含烟”,描绘了傍晚时分桃花隐没在院墙之后,红色的花穗半隐半现,如同被轻烟缭绕。
第二句“晴疑微雨过,春定已无年”,表达了春天的变幻无常,晴天似乎还有微雨经过,而春天的美好已经过去,岁月不停地流逝。
第三句“簷外斜阳在,门前流水连”,描绘了夕阳斜照在屋檐外,门前流水不断流淌,景色美丽。
最后一句“日斜愁未尽,梦觉到南天”,表达了诗人的愁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遐想和想象力,梦想到南天。整首诗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边塞寺院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寄寓了诗人敬仰佛教的情感。诗中表现了桃花的娇艳、和风吹拂下的优美场景,以及景物与人的交融,寺院的深邃静谧,以及佛教的智慧和禅意。诗歌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语言简洁,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大林寺桃花》的译文:四月时,庐山下的村落已经百花凋零,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开放。我常常惋惜春光易逝、无处寻觅,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的全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将山下与山中的景象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为山寺上的春光而惊异和欣喜的心情。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全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启人神思。
《大林寺桃花》写的是桃花的美艳、作者的惊喜。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话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来了。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